jswd
山东茂隆新材料 2021-02-02 2521
近几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机场、火车站、大型商场(mall)等等都呈现从大型向巨型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也渐渐向一些普通建筑蔓延,甚至教育建筑也频频出现巨型建筑的身影,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土地资源的稀缺、建筑功能的复合,建筑技术的发展。这些庞然大物占地少则几ha,多则几十ha,往往具有建筑群的某些特征,但从其外部形体和内部功能整体不可分割的特点而言,它仍属于一个建筑的概念。我们姑且用“巨构建筑”(mega structure)一词命名这一类型的建筑。
1 巨构建筑与空间意象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组织并辨认环境是所有运动生命的重要本领,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象,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以使人方便迅速地迁移,从而感受到环境的秩序,而有秩序的环境给人们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是获取更多信息的起点。一个整体生动的物质环境能够形成清晰的意象,同时充当一类社会角色,组成群体交往活动记忆的符号和基本资料。例如人们在聊到自己家乡的时候很容易就特别提起某个自己印象深刻的、能够代表家乡魅力的场景。故而一处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在感情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它是一种与迷失方向之后的恐惧相反的感觉。
因此,在城市中有“地标”的概念,地标既可以是某个建筑,也可以是某个景观,例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代表了浦东陆家嘴,而上海博物馆则与人民广场紧密关联。地标使人产生了清晰的城市意象,从而能够明晰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
从巨构建筑内部空间的尺度和复杂内容而言,已经无法从简单意义上理解为“建筑空间”,可以称其为室内化的“城市空间”,在这些复杂的巨型建筑内部,人员数量多、人流量大,置身其中,常常使人缺失方向感,由此产生恐慌、不安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因此,如何让人在巨构建筑中清晰地辨识自己的空间方位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2 空间意象与认知地图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意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1]
“认知地图”一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托尔曼创造的术语,而凯文林奇在城市规划中把其明确为“城市意象”。在他所著的《城市意象》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机和新泽西市的城市意象,并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基本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城市意象》一书中说道:“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形状、颜色或是布局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实用的环境意象,这也可以称做‘可读性’,或是更高意义上的‘可见性’,物体不只是被看见,而且是清晰、强烈的被感知。”[2]
这种感知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加强巨构的空间意象的感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象征性的图案、重新训练观察者和创造偶然性。
(1)象征性的图案
我们可以提供给处于巨构中的观察者一个环境如何组成的符号图解,比如一张精致的地图,如沈阳建筑大学在学校的餐卡背面印上学校巨构主楼的平面图以避免学生在楼中迷路。此外,在节点空间安装示意图等标志也是一个常用的办法,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结合智能化校园的设计安装可触摸屏电脑以方便外来人员进入巨构建筑。
(2)重新训练观察者
重新训练观察者需要较长的时间,实践证明,大多数人在处于新的环境中一段时间之后,基本上都能构清楚的辨别方位。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外来不常进入巨构的人而言没有太大意义。
(3)创造偶然性
有偶然首先存在必然。由于高校巨构所具有的显著单元特征,使不同的单元之间存在着雷同的特点,这种雷同表现为某些细部空间特征的必然性。比如说A楼的某个位置存在B,那么与A相似的C也必然在相似或近似的位置存在B。
由于功能或者是地形等偶然性因素,单元就会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能形成环境对人感觉上的刺激,从而有利于加强人对局部环境意象的感知。
以上三种方法一般同时采用,第一种方法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方法,也是最常见、最实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必须针对第二种方法的时效性,如果巨构空间过于复杂、雷同,就会让人感觉如迷宫,对于环境意象的认知时间将大大加长,这时候往往需要第一种方法作为弥补。第三种方法是一种建筑手段,偶然性的创造需要多方面的原因,用室内设计的方式创造雷同单元的不同效果也是一种值得采用的辅助手段。
3 认知地图与标识系统
标识系统属于认知地图中的第一种方法,即“象征性的图案”。我们在许多大型公共建筑中可以见到标识系统,如机场航站楼、商场、地铁换乘站等。借助于标识系统,人们即便第一次进入某个建筑,也能够非常快速地找到行进方向。我们前面说过,尽管这是一种被动方式,但是非常高效,它不需要人们对某个建筑内部的空间有全面的了解和熟悉,也能够实现方位认知和空间意象,这对于大型建筑物特别是巨构建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对标识系统的易读性和准确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套优秀的标识系统应该简单易懂,而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同时标识系统的设置点也应该合理、明了。此外标识系统也可分为静态和动态,静态标识就是那些固定的标志,动态标识就是借助于某些高科技器材,如可触摸屏等。本文接下来基于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教学办公综合大楼的标识系统的具体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教学办公综合大楼位于厦门集美文教区,整个建筑总长度685m,总宽度140m,总建筑面积16.3万m2,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综合教学楼之一。其内部功能包含了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和班教室、学校行政办公、院系办公、国际会议中心、地下停车场等多项复杂内容。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中学习工作,必然需要合理的标识系统。由于巨型建筑的类城市特性,我们借鉴了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中关于城市意象的内容。
1)整体意象认知
整个建筑从总平面上看,像一个巨大的龙,这种形似的特征让我们自然能够用龙的各部分身体作为整体的区位意象。其中“龙头”为高层行政楼,“龙脖子”为现代教育中心,“龙身”为教学楼和各院系办公,“龙尾”为国际会议中心,“龙脊”为联系各部分的长廊。有了这种通俗易懂的称呼方式,就可以比较直观地认知出位于建筑内大体的方位。此外,整个建筑长轴的特点也强调了其南北走向的特点,从而避免方向感的缺失。
2)编号规则——色彩分区
为了更准确地分区,需要对各部分单体进行编号,从龙头至龙尾我们分为A\B\C\D\E\F\G七个区,其中A区为“龙头”&
沥青麻絮是将麻絮和有本公司的技术人员研发的一款具有防腐性沥青为主要材料的添加剂里面的一款产品。沥青及添加剂加热溶解后与麻絮混合拌和均匀,作为道路结构物沉降缝、伸缩缝的填缝材料。主要用于作道路结构物沉降缝、伸缩缝的填缝材料等工程的建设。本产品施工非常方便,替代了原有的麻烦施工方法。我们一般是桶装的,只需要采购后,取出来就可以使用。主要起防水、防杂物进入沉降缝内的作用,在填塞过程中,应填塞密实、牢固,在材料选用上,要选用优质合格的材料,麻絮为新的未变质的麻絮。
mdash;—高层行政楼,B区为“龙脖子”——现代教育技术中心,C-F区为“龙身”——教学楼及各院系办公,G区为“龙尾”——国际会议中心,由于B-F区由大量重复单元,为了更好地加深人对各区的认知,我们采用色彩加以区分,B-F区分别对应黑、绿、黄、蓝、红五色,其颜色借鉴了奥林匹克五环色,五环色代表五大洲,正好也寓意华侨大学的学生来自于世界各地,这些颜色在位于“龙脊”——大走廊的各部分走廊及楼梯栏杆中反复体现,不仅如此,各个区的标识牌都以对应的颜色加以强调。3)标识系统的方位及内容
各个楼的外立面均有较大的字母分区标识,以较为醒目的方式提示第一次进入建筑的人,此外在楼梯入口,各个区的转换位置等节点处亦都设置方位标识。其内容包括了本标识所在的位置,附近的设施,前往其它区域的指示等等。
4 结束语
华侨大学教学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将近两年,在投入使用后并未出现教师学生位于楼内迷失方向的现象,大多数使用者在一周之内既能够比较准确地寻找到各个使用空间的具体方位,这其中“认知地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对今后类似的巨型建筑设计具有启示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著.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20。
[2] 凯文·林奇(美)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4~1。
Demand feedback